体育部
威尼斯432888can
当前位置: 威尼斯432888can>>新闻动态>>正文

体育学院邀请北京师范大学乔德才教授和刘晓莉教授进行学术报告会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25日 17:00    作者:    来源:    点击率:

12月14日上午8时,体育学院在崇实楼615举办系列学术活动。此次活动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乔德才教授和刘晓莉教授为师生做了关于人体生理生化方向的学术报告会,并根据体育学院现有实验室建设情况,以及对拟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进行了相关学术交流和研讨,提出中肯建议。

乔德才教授所做报告的题目为:《以运动性疲劳中枢机制研究为切入点谈科学思维能力的建设》

讲座中,乔教授主要向大家讲述了对科学思维的建立,以他正在做的相关研究领域为切入点,对未来科研的发展和方向制定宏观计划。其中,他借以自己实验室研究领域的确立、寻找一个问题、问题的来源在于实践等,进而引申到自己研究领域的实际案例分析:巴甫洛夫建立条件反射、保护性抑制学说的确立、研究内容基地神经节的确立、清醒状态下在线多渠道记录系统等,最终从多种对比实验中获得科学性的实验结果。讲座期间,乔教授不时借鉴名人格言来支撑学术的发散性和思维性(恩格斯——找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不时以幽默的话语烘托在场的学术气氛,场面数度响起掌声。

刘晓莉教授所做报告的题目为:《运动行为的神经调控与康复》

 

讲座过程中,刘教授主要向大家阐述了在科学研究中的具体问题,如何做研究。她以自己对运动行为的神经研究领域中的一点,向在座师生进行了微观性的知识介绍和说明。从平台的设立,到问题的提出,再到具体问题中的运动神经的基本单位;皮层、基地神经节、小脑之间的关系和作用;脑疲劳与行动功能的失调;维C和维E有抗疲劳的作用;运动神经调控的行为方式等。进而将大家引入了对科学研究中问题的发现、初步思路的形成、提出研究假设、寻找研究的切入点、选择研究内容和设计方案、证实自己的研究假设等方面的理解和思考。

两场讲座,两种风格,两个研究层。

乔德才教授以他个人的学习经历和多年来的实验生涯向大家讲述并形象分析了“科研要做什么?”的问题。刘晓莉教授却从“如何做科研?”方面,与乔教授相兼形成了“形而上”的宏观概念到“形而下”的微观细理式讲授,使师生们自身也从提出疑问到疑问的解答,再到知识的共享,可谓享受了一场知识的饕餮盛宴!

 

此前,在12月13日乔德才教授和刘晓莉教授在抵达学校的第一时间,就深入学校的动物科技学院和体育学院的实验室进行参观,学校李宏全副校长同两位专家进行了相关介绍和交流。以备对体育学院未来的科研发展进行深入了解,并给予可行性科研方向提出建议和学术支持。

 

备注:

乔德才教授: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助理和副院长。现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理与生化分会常委、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博士后基金和教育部各类项目的评审专家。

近十年来,乔教授主要从事于运动性疲劳中枢机制的研究,成功将电生理学、微透析-电化学、活体多通道纪录、膜片嵌和光遗传等技术引入了运动生理学的研究领域。采用电生理学技术,结合神经递质、受体、能量代谢和蛋白表达的方法进行了系列的研究,初步揭示了基底神经节和运动皮层通路在运动疲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基底神经节与皮层之间三条通路的紊乱可能是其不能有效兴奋皮层的深层机制之一,而基底神经节相关核团神经递质和受体之间的失衡可能是造成通路紊乱关键所在,并为巴甫洛夫提出的运动性疲劳是大脑出现的“保护抑制假说”理论提供了实验证据。现已出版专著2部、主编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8部,发表学术性论文11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4篇、EI收录2篇,主持和参与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

刘晓莉教授: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教授,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康复医学学会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运动营养食品分会理事等职务。

主要围绕运动与环境、运动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康复展开基础及实验性研究工作,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SCI收录6篇,EI收录4篇,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组织或参与编写高等学校教材《体育保健学》、《体育保健学实验指导》、《运动损伤与预防》、《运动营养学》等多部教材。